您的位置 首页 > 国内资讯

固态电池材料争夺战升级:海亮股份的“超薄”突围与供应链暗战—中国城市媒体联盟 50家媒体套餐

“固态电池的产业化,本质上是一场材料革命。”一位动力电池产业链分析师对记者表示。随着2025年全球固态电池装机量预计突破50GWh,作为集流体核心材料的铜箔,其技术…

“固态电池的产业化,本质上是一场材料革命。”一位动力电池产业链分析师对记者表示。随着2025年全球固态电池装机量预计突破50GWh,作为集流体核心材料的铜箔,其技术门槛与供应格局正成为行业焦点。

 

在甘肃兰州的海亮铜箔生产基地,数十台生箔机正以每分钟12米的速度吐出薄如蝉翼的铜箔。工程师手持检测仪扫过箔面,屏幕上的数值稳定在4.5微米——这相当于人类头发丝的二十分之一厚度,却是决定固态电池性能的关键指标。随着2025年全球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加速,这场关于材料厚度的技术竞赛已进入白热化阶段。

 

技术突围:从“卡脖子”到全球领跑

 

固态电池对集流体材料的性能要求远超传统锂电池,既需超薄化以提升能量密度(每降低1微米厚度,能量密度可提升约5%),又要维持高抗延性确保循环寿命。海亮股份的4.5微米铜箔良率稳定在98%,拉伸强度突破600MPa,循环寿命延长至6000次以上,已通过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电池厂的批量验证。

这一突破的背后是长达三年的技术攻坚。公司通过AI视觉检测系统(精度0.01毫米)优化工艺参数,将单万吨产能用工量减少近半;同时采用电解液循环技术,使兰州基地废水回用率超90%,单位能耗较行业平均降低约15%。值得注意的是,其研发团队创新性引入稀土元素掺杂技术,有效解决了超薄铜箔在高温高压环境下的晶格畸变问题。

 

技术突破直接带动市场卡位。2024年上半年,海亮铜箔销量同比激增超4倍,其中超薄铜箔占比从2023年的35%提升至60%以上。东吴证券研报指出,公司铜箔业务吨毛利已触底回升,2025年全球市占率有望突破15%。

 

供应链重构:地缘博弈下的“近岸密码”

 

地缘风险与贸易壁垒正重塑产业地图。在美国对进口铜材加征15%关税的背景下,海亮股份得州基地选择将铜管深加工为高压线束组件,属地化销售占比提升至60%以上,产品附加值增加近三成。而在东南亚,其印尼铜箔项目一期已投产,主要对接当地电池厂商需求,通过本地矿山采购降低物流成本,形成“矿产-加工-应用”闭环。

更具战略意义的是绿色供应链布局。接近公司的知情人士透露,海亮在欧洲的海外项目采用可再生能源,吨产品碳排放较国内降低超1吨,精准匹配欧盟碳关税标准。通过RCEP与欧美贸易协定的关税协同,公司构建起覆盖三大市场的“三角供应链”,规避单一区域政策波动风险。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前5个月公司对东盟出口铜材同比增长超200%。

 

风险与未来:技术迭代与成本压力的双重考验

 

尽管前景广阔,挑战依然严峻。LME铜价年内振幅超30%,加工费下行趋势压缩利润空间。对此,海亮通过期货套保与再生铜替代策略,将上半年成本增幅控制在7%左右,再生铜使用比例已接近国家2030年政策目标。

 

更深远的风险来自技术路线变迁。钠离子电池若突破能量密度瓶颈,可能冲击铜箔需求;而固态电池技术标准尚未统一,存在材料体系切换风险。为此,海亮已布局抗疲劳铜合金等多元化技术路线,并与科技企业共建实验室,通过AI模拟加速新材料研发。

 

产业观察

海亮股份的突围路径折射出中国制造业的深层转型:从规模扩张到技术卡位,从被动应对贸易壁垒到主动构建区域闭环。正如生产基地里不断吞吐的铜箔产线,企业的命运始终与材料的厚度、强度和市场需求的韧性紧密交织。在这场决定未来产业格局的竞争中,技术迭代与供应链博弈仍在继续。

 

(应受访者要求,部分信息已做模糊处理;本文数据来自企业公开披露信息及行业研究报告)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门户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showinfo-2-10632-0.html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 Q: 358067079

邮箱:358067079@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7:30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