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国内资讯

“党的二十大与中国式现代化治理” 北大公共治理论坛成功举行

“党的二十大与中国式现代化治理”北大公共治理论坛成功举行 11月3日,由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和北京大学公共治理研究所主办的北大公共治理论坛在北京大学成功举…

“党的二十大与中国式现代化治理”北大公共治理论坛成功举行

 

图片 1.png

 

 

11月3日,由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和北京大学公共治理研究所主办的北大公共治理论坛在北京大学成功举行。本次论坛以“党的二十大与中国式现代化治理”为主题,旨在发挥北京大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的学科优势,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对中国式现代化治理进行学术视角的分析与探讨。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的多位专家学者发表了主旨演讲。论坛由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北京大学公共治理研究所副所长李海燕主持。

 

 

 图片 2.png

 

李海燕主持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公共治理研究所所长燕继荣教授致辞。他要求各位师生认真学习和领悟党的二十大报告和精神,鼓励广大学者通过学术话语传递二十大的声音,尤其青年学者要勇于承担薪火相传的责任,将学术观点与二十大精神紧密联系,提出解决有关议题的方针政策。

 

 

 图片 3.png

 

燕继荣致辞并作报告

主旨演讲环节,燕继荣教授作了题为《现代化与民主政治——中国式现代化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主旨发言。他对现代国家的根本价值和制度原则进行了定义,并将现代化与全过程人民民主串联了起来。他指出,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以及信息文明的转化过程,而现代化的最大政治成果是作为全体人民共同体的“统一国家”的形成。民主作为现代化国家的政治性结果,是现代政治的核心。从古典的直接民主到西方的代议民主,再到中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人们对民主的反思一直在促进其进步。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民主“新版本”,其新在民主、人民、全过程三方面。燕继荣教授强调要关注民主的实际效用和效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理念、制度、政策的各个方面保持和实现人民性。

 

 

 图片 4.png

 

黄璜发言

黄璜教授解读了“中国式现代化”意义和内涵。他首先认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讨论包含四个方向:现代化道路、现代化理论、现代化制度和现代化文化,与“四个自信”相呼应。他认为,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总结体现了四个自信。其次,他基于系统分析视角,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总结为系统结构、目标、路径和环境(自然与国际环境)。他指出,二十大报告集思广益,集大成,得智慧,为这个由超大规模人口构成的开放复杂巨系统走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最后,具体到数字治理这个领域,黄璜认为数字治理的核心问题就是数字化如何嵌入治理过程协同发展,同时也要注意技术带来的风险,必须善于把握,实现数字善治。

 

 

图片 5.png 

 

杨立华发言

杨立华教授作了题为《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主旨发言。他阐述了如何从文明的高度看待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介绍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概念的提出及渊源,并依次从领导主体、道路形式、发展形式、民主形式、精神文明形式、物质文明形式、人与自然关系形式、中国和外国关系形式、人类文明总体形态九个角度对二十大报告原文中提出的九个“本质要求”做出了对应的全面解读。随后,杨立华教授进一步解读了中国式现代化及其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所具备的“五个特色”,以及中国式现代化如何在文化和文明、意识形态、价值观、制度、社会、发展的“六层内容”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问题。最后,他强调要保持手段和目标的统一,以现代化的手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并以文明的手段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图片 6.png

 

杨文辉发言

杨文辉助理教授作了题为《制度建设和公共政策支持》的主旨发言。他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制度保障,中国式现代化的成果最终需要人民来检验。从公共政策的角度来看,就是要把吸纳民众的呼声,尊重民众的利益诉求贯彻到政策议程设置、决策、执行、评估的全过程中去。他结合自己在基层治理中的相关研究,探讨了如何获得民众政策支持的问题,研究发现制度(如政治代表性、政府透明等)和利益均会增加民众对于政策的支持,并且制度和利益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政策问题情境中,民众更在乎制度建设。杨文辉在总结中指出,要以制度建设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民众畅通表达利益诉求,约束和监督权力,推动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图片 7.png

 

王越端发言

王越端助理教授作了题为《中国式司法现代化——“公正高效权威”与“感受到公平正义”如何调和》的主旨发言。他对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和“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司法的职业化与社会效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张力。他结合自己在大理白族自治州的调研经历,围绕“银蛇骨链”的婚姻财产纠纷问题,分享了当地“金花调解”的先进经验,发现地方法院通过雇佣非法律专业人士通过调解处理大量的小型纠纷,让事件在进入司法程序前得到解决,从而减少了司法判决加剧社会矛盾的风险。这种诉源治理模式在提升当事人“公平正义”的主观感知的同时,也降低了法官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长期来看有利于法院提高效率和权威性。

 

 

图片 8.png

 

刘宇辰发言

刘宇辰助理教授作了题为《比较视野下的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主旨发言。他首先对国家安全做出了定义,认为国家安全具有防御人身攻击的狭义意义,同时也具有保护广泛的利益和价值观的广义意义。他从比较研究的角度出发,讨论了国家安全委员会一般具备的制度形式和历史发展,并指出国家安全委员会具备民主、法治、协调性、专业化的特点。他进一步利用动态和层级的分析框架解析了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发展的案例,并为中国相关发展提出了跨部门、多元化、动态性、决策性方面的建议。

 

图片 9.png

 

刘伦发言

刘伦助理教授了题为《以智能化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路径与框架》的主旨发言。报告主要围绕“城市高质量发展与治理现代化”的主体展开。她指出,数据、算法、算力方面的技术发展支撑了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实现,但对城市治理智能化的理解存在“窄化”与“泛化”的问题。她认为非智能和智能技术之间的变化是一个渐进过程,其内核是让计算机算法融入人类管理决策。此外,她介绍了自己团队在信息感知与挖掘,系统模拟与优化以及人工智能应用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展望了未来城市治理人机协同决策的图景。

 

图片 10.png

 

张洪谋发言

张洪谋助理教授作了题为《从交通强国看中国式现代化》的主旨发言。他从二十大报告中的“交通强国”要求出发,提出建设交通强国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关注交通治理中的社会价值导向。他认为超特大城市中小汽车保有量增长所带来的交通拥堵问题,反映的不仅是交通基础设施的效率不足,也反映出超特大城市中社会结构与社会资本的变化。他分享了自己关于“车牌摇号新政的社会福利分析”的研究,该研究关注以家庭为单位的北京市车牌摇号新政,回答了这一新政如何改变不同类型家庭的交通资源分配,和与之伴随的社会福利分配,以及会如何改变城市交通出行需求等问题。研究结论证实了这一政策的有效性。他认为,交通强国之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不仅在于高质量的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也要在社会福利的视角下关注交通政策如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图片 11.png

 

马啸发言

马啸助理教授作了题为《中国式现代化与地方的主动积极发展》的主旨发言。他围绕如何理解“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一问题展开。他指出,我国的人口规模在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昭示了治理对象增多、政策需求多样化、多辖区多科层治理等一系列需要克服的治理挑战。其中,他重点讨论了“如何同时实现国家的集中统一与地方的有效治理”这一问题。他认为,实现地方的主动积极发展需要同时具备合理的激励和有效的中央权威。同时,地方自下而上的主动积极发展行为也为中央决策提供了宝贵的信息。此外,他指出,区域分工与专业化和平台经济的兴起都会为未来地方区域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和挑战。

主旨演讲后,各位老师与同学就协商民主、党的领导与中国式现代化治理、地方治理差异等热点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本次论坛的与会学者多数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的优秀青年学者代表。各位学者秉持公平、正义、共享的价值理念,不仅阐释了宏观的理论命题,而且围绕国家安全、城市治理、司法体制改革等具体领域,深度领悟和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治理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规律,为推进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彰显了当代青年学者的责任和担当。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和北京大学公共治理研究所将继续加大对青年教师队伍的培养,促进青年人才快速成长,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

 

图片 12.png

 

会议合影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门户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showinfo-2-6449-0.html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 Q: 358067079

邮箱:358067079@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7:30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